浐灞风光 > 文章内容

浐灞地区的名山大川

发表于:2010-07-22   浏览5847

浐灞地区的名山大川,主要有秦岭、渭河、灞河、浐河。

(1)秦岭

秦岭是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山脉。此山在历史上曾为秦国之地,故称秦山或秦岭。东汉班固的《两都赋》中已有“秦岭”之名。

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讲,秦岭作为一道南北屏障,是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。这在气候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。秦岭和淮河一线以北属暖温带湿润、半湿润气候,以南 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。秦岭以北的河流水量较小,流量变化大,汛期短,含沙量大,冬季结冰。以南河流则恰恰相反。从秦岭向南流的都称作江,向北流的则称作 河。

秦岭

从人文地理的角度来看,秦岭也是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。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说:“秦岭,天下之大阻也。”唐代诗人欧阳詹《题秦岭》诗云:“南下斯 须隔帝乡,北行一步掩南方。悠悠烟景两边意,蜀客秦人各断肠”。历史时期曾出现过所谓东西对抗或南北对抗的局面。南北对抗时期往往都是以秦岭作为南北方的 分界线。比如三国时期,东晋十六国时期,南北朝时期和宋辽金时期都是如此。三国时期曹魏与蜀汉的战争,东晋的北伐和前秦的南征,都很注意秦岭的战略地位, 而两宋时期与辽、金的争夺,也往往与秦岭有关。数千年来,发生在秦岭山脉的往事不计其数,而历代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描写秦岭的作品。

浐灞 之南的秦岭,人们在习惯上称之为“南山”、“终南”或“终南山”。历史时期这里有茂密的森林,自然植被是相当丰富的。周秦汉唐之际,秦岭林木葱郁,翳天蔽 日,是帝国首都的水源之地,自然景观十分壮丽。唐代以后,由于人为的因素和自然的影响,秦岭的植被大量减少。即便如此,仍然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。

终南一带也是藏龙卧虎之地。历史上曾有许多名士隐居终南山。不少隐士受到统治者的青睐,获得高官厚禄。所以人们常常将隐居称为“终南捷径”。隋唐时期,人文 鼎盛。长安城南,是韦、杜家族与达官显贵“别墅”的所在。终南山地近皇都,成为人们避暑游乐的重要区域。就连大名鼎鼎的唐太宗也对终南山发生浓厚的兴趣, 并写下了《望终南》一诗:“重峦俯渭水,碧嶂插遥天。出红扶岭日,入翠贮岩烟。叠松朝若夜,复岫缺疑全。对此恬千虑,无劳访九仙”。

在唐代 289年间,光临终南山的名士不可胜数。时至今日,我们还可以从《全唐诗》中看到许多歌咏终南山的诗篇。如杜审言《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应制》诗云: “北斗挂城边,南山依殿前。云标金阙回,树稍玉堂悬。半岭通佳气,中峰绕瑞烟。小臣持献寿,长此戴尧天。”王维《终南山》诗云:“太乙尽天都,连山到海 隅。白云回望合,青霭入看无。分野中峰变,阴晴众壑殊。欲投人处宿,隔水问樵夫。”孟郊《游终南山》:“南山塞天地,日月石上生。高峰夜留景,深谷昼未 明。山中人自正,路险心亦平。长风驱松柏,声拂万壑清。到此诲读书,朝朝近浮名。”

(2)渭河

渭河是浐灞地区北部的大河。古代有“八水绕长安”之说。所谓八水即长安城北的泾、渭二水,长安城东的霸、浐二水,长安城西的丰、涝二水,以及长安城南的镐、潏二水。在这八水中,渭水是主流,其余都是渭水的支流。

渭河在历史上称作“渭水”,大约是中更新世三门湖消失后在关中平原上形成的水系。关于渭河及其枝津的情况,北魏人郦道元在《水经注》中有许多记载,如“渭水 又东与芒水支流合,水受芒水于竹圃。”汉唐时期,渭河水运发达。人们常在渭滨祓除、游宴,有时还开展一些文娱活动。如景龙三年(709),唐中宗率群臣游 渭滨,作《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作》云:“九日正乘秋,三杯兴已周。泛桂迎樽满,吹花向酒浮。长房萸早熟,彭泽菊初收。何藉龙沙上,方得恣淹留。”

渭河的流量在历史时期曾发生过很大变化。周秦汉唐时期,渭水的流量很大。春秋战国之际,秦国曾通过渭水从雍城(今陕西凤翔县南)给晋国运去大批粮食,史称 “泛舟之役”,说明当时关中平原上的渭河河道均有航运能力。秦汉两代,奠都关中,曾通过渭水运输关东漕粮。隋唐时期以长安为都,为了解决京师的物资供应问 题,也曾大量漕运东南米粟。唐诗略云:“秦地有吴舟,千樯渭曲头”,可见当时渭河运务相当繁忙的。唐代以后,长安失去首都地位,关中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 化,渭河水运迅速衰落。宋代曾通过渭水把陇东山区的木材和关中的粮食运往开封,但因渭水流量减少,运输困难,加之其它原因,航运能力已经不能与前代相比。 宋代以后,渭水流量继续减少,航运之事已属凤毛麟角,在历史上默默无闻了。

除了流量的变化以外,渭河河道本身也曾发生过一些变化。根据文献 记载、考古资料、实地勘察和卫星图片分析,近两千年来渭河在长安地区是一直侧蚀性北移的。渭河在总体上虽有向北摆动的趋势,但各段情况不尽相同:从周至向 东到高陵县,秦汉到北宋只是在极小的范围内以可以忽略的速度向北移动,每年2厘米,北宋以后向北移动了4公里左右。耿镇以下到河口,由于北岸泾河、洛河三 角洲发育较好,有向南摆动的趋势。这些属于总体性的移动现象不包括弯曲河段的南北摆动。

经过长期的演变,渭河已经失去了昔日的丰采。据咸阳 水文站多年实测,近年平均径流流为53.8亿立方米,7-9月为丰水期,12月至翌年平均月为枯水期。由于上游流经黄土台塬,故渭河含沙量较大,咸阳段多 年平均输沙量为18146万吨。至于其它河流水量已经很小,已经不可与古代的情况同日而语了。

(3)灞河

灞河发源于华山断块的剥蚀面上,经灞源镇西折,穿过华山断块西边的峡谷进入蓝田谷地,至蓝关镇北流入渭。全长109公里,流域面积2581平方公里。流域平 均宽度29.2公里,有一级支流24条,二级支流26条,三级支流11条。总落差1080米,水力资源蕴藏量119251.62千瓦,可开发70566千 瓦。

灞河原名滋水,秦穆公时改名灞河。灞河有清河、辋川、浐河三条支流,其中以后者最为有名。因此,人们往往将浐、灞联系在一起。

灞河虽然是渭水的支流,但它在历史上知名度很大。原因是位于东西交通的要道上,河水流量较大,两岸景色优美。隋唐时期,灞河上有船通行。“元王诗传博,文后 宠灵优。鹤盖动宸眷,龙章送远游。函关疏别道,灞岸引行舟。北林分苑树,东流溢御沟。鸟声含羽碎,骑影曳花浮。圣泽九垓普,天文七曜周。方图献雅乐,簪带 奉鸣球。”灞河上的灞桥更是远近闻名,车水马龙,十分繁忙。灞河两岸,广植垂柳,树木葱笼,烟水明媚。都人饯行,多于此折柳送别。故描写灞河、灞桥、灞柳 的诗篇极多。如“杨柳烟含灞岸春,年年攀折为行人。好风若借低枝便,莫遣青丝扫路尘。”等。这些诗歌充满人文关怀,读起来饶有趣味。

(4)浐河

浐河是灞河最大一级支流。此河发源于蓝田县汤峪乡秦岭主脊北侧海拔2000米以上的紫云山南侧,经白鹿原、魏寨,纳贷峪河、库峪河水,至灞桥区注入灞河,全 长63.5公里,流域面积760平方公里,流域平均宽度11.7公里,最大宽度21.3公里。平均径流量为1。3亿立方米,多年平均流量为4.194立方 米/秒。水力资源蕴藏量45267.22千瓦,可开发量26156千瓦。

浐河虽是灞河的支流,但它与灞河齐名。历史上有“玄灞素浐”之说。 “玄灞”是说灞河既深且广,流量较大;“素浐”则是说浐河水质很好,清澈见底。

浐河是唐代长安城的重要水源之一。长安曲江池等大型池沼的水大部分都来自浐河。史书记载,唐代开黄渠引浐灌注曲江,使曲江池的面积进一步扩大。此外,还在曲 江周围修建了许多亭、台、楼、阁及其他游乐设施。这些人文景和自然景观做到了和谐的统一,彼此之间,相得益彰,使曲江池曲江风景区成为长安地区最有名的游 览“盛境”。此外,唐代还开龙首渠从马头埪引浐水北流至长乐坡西北,分为东西二渠,供宫中使用。所分东渠经长安外郭城西东北隅折而西流入于苑中。西渠则经 通化门南流入城内,注入宫内的东海。唐代之后,宋、金、元、明、清诸朝都曾对龙首渠进行过改造与维修。故浐水在历史上对长安城的供水产生过重要作用。

 

婚纱作品

© 2011-2014 西安世博园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About Expo2011

备案号:陕ICP备08100643号-2

陕公网安备 61019702000233号